什么是公共艺术
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艺术”这一概念近年来在中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公共艺术已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同时也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公共艺术在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的借用,它更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公共事物中所呈现的开放性和民主化的进程在公共空间的反映。
那么什么是公共艺术呢?公共艺术,英文是public art,从直译上理解为公众的艺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目前普遍认同的概念是:公共艺术是公众共同介入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所存在的视听艺术。
公共艺术首先应具有公共性,“公共”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根据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研究,“公共”这个词从17世纪中叶在英国开始使用,17世纪末,法语中的“publicite”一词借用到英语里,才出现“公共性”这个词;在德国,直到18世纪才有这个词。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而公共性也是有前提的,即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物权利的肯定。美国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指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种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法国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写到:“思想和意见的自由交流是最可宝贵的人权之一。人人享有言论自由、写作自由和出版自由,但要对滥用法律所规定的这种自由承担责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
公共领域范畴的起源可以推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自由民的公共生活是在广场里进行的,其主要的行为是进行语言的沟通,这就是阿伦特所谓的“阳光广场”。然而这一古希腊城邦式的公共性并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公共性,阳光广场只是对贵族和自由民而言的,大量的奴隶阶层无法享有自由对话的权利。中国古代私人或皇家园林由于所属权的变化,今天很大一部分已经对公众开放,这种在过去只属于一定阶层的艺术,在今天才真正具有了广泛的公共性。所以,公共性应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所存在的,是具有相对性和客观性的。
严格来说,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较为宽泛的理解和使用并没有明确表达公共艺术所代表的特定的价值观,它还很难说是一个学术的界定。我个人认为,虽然公共艺术具有广泛性、相对性和客观性,但公共艺术必定还是要服务于人民大众,只有在有明确限定的意义上使用公共艺术的概念,才能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部 单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