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知识】认识民族器乐
吹管乐器
——笛子
梆笛(短膜笛)主要流传於北方,用于戏曲梆子腔音乐的伴奏及北方各地民间器乐合奏。梆笛比曲笛管身略短,管径亦比曲笛略小。梆笛演奏风格音调高亢明亮,节奏活泼跳动,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为特长。著名乐曲有《五梆子》、《喜相逢》、《荫中鸟》等。北派笛子演奏家主要代表有冯子存、刘管乐。
曲笛(长膜笛)主要流传於南方,用於昆曲伴奏及南方各地民间器乐合奏。曲笛演奏风格音调浑厚圆润,柔美流畅。旋律进行往往呈波浪起伏,节奏平稳舒展,在演奏上以用气的技巧为特长。著名乐曲有《鹧鸪飞》、《三五七》、《姑苏行》等。南派笛子演奏家主要代表有赵松庭、陆春龄。
此外,为适应现代大型民族管弦乐演奏的需要,在传统竹笛的基础上还研制出新笛。新笛用紫竹或塑料制成,无膜孔,音色接近西洋长笛,音域与大G调低音曲笛相同。常用的新笛有十一孔新笛,能够演奏全部半音,转调方便。新笛在乐队中主要起到协调和融和管乐声部音色的作用。
——箫
箫,也称“洞箫”,竖吹吹孔气鸣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适于独奏。演奏方法与笛子相似,代表曲目有《苏武牧羊》、《梅花三弄》等。
——笙
笙的 构造主要由笙斗、笙管和笙簧三個部份组成,其形如凤翼,故古时有「凤笙」之称。由于笙是由若干数目的「簧」﹙或称「苗」;即镶有簧片的竹管)組成,所以是一件善於演奏和 声的管乐器,且发音清脆明亮。在乐队中亦可调和各组乐器的音色,润饰和软化某些乐器的个性。
——唢呐
唢呐是中国各民族中广为流传的吹管乐器之一,管身木制,配有芦苇制双簧哨片。唢呐源于波斯,在民间中,唢呐常用於节庆、佳日、婚、丧、嫁、娶、寺庙祭典等作主奏乐器。
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中,唢呐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改良,目前的改革品种主要有加键高音、加键中音、加键次中音、加键低音唢呐等,扩大了唢呐演奏的音域,方便转调,增强了乐队唢呐组的表现力。
唢呐的代表曲目有《百鸟朝凤》、《山村里来了售货员》等。
著名的唢呐演奏家主要有:任同祥、胡海泉、陈家齐、刘英、郭雅志、周东朝等。
——管子
管,古称筚篥,约于隋朝由西域龟兹(新疆库车)传入中原。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筚篥是十分重要的乐器,故又有头管之称。目前民间均习称为管、管子,並普遍流传于全国南北各地,主要用於民间鼓吹乐和僧、道宗教音乐。管的种类和名称因南北地区不同而有异。例如, 广东地区称「喉管」,北方称「管子」。一般为单管演奏,也有时用两支一起演奏,称之为「双管」。管子音色嘹亮而喉管音色则带浓厚的鼻音。大型民族乐队一般还采用加鍵的中音管及加鍵的低音管。
管子的代表曲目有《阳关三叠》、《江河水》、《放驴》等。
主要演奏家有:杨元亨、胡志厚、吴晓钟、包健等。
——其他吹管乐器
除以上乐器以外,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使用的吹管乐器还有巴乌、葫芦丝、埙等。这些乐器往往作为乐队中的特色乐器使用,不是民族管弦乐队的常规配置乐器。其中,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吹奏乐器,一般以陶土烧制而成,音色浑厚、古朴。巴乌、葫芦丝均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乐器,以簧片发音,其音色有着浓郁的西南少数民族风韵。
弹拨乐器
——琴
琴,也称“古琴”或“七弦琴”,有文字可考的形成年代为周代,定型于汉代。琴一般为桐木制成,表面漆有黑漆,琴面有13个玉制或骨制琴徽,标志出泛音位。腹部有“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琴的音色浑厚甜润,音域宽广,泛音丰富,表现力强。
琴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广为弹奏的乐器。历史上创作有大量的琴曲,并有大量的有关琴的乐谱集和理论专著流传于世。琴的记谱方式独特,以减字谱为最为通用的记谱方式。
琴的代表作有《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长门怨》等。
当代的著名琴演奏家有成公亮、吴文光、龚一、李祥霆、赵家珍、李风云、戴晓莲等
琴的音量较小,在今天的民族管弦乐队中不作为常规配置的乐器。
——筝
起源于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故称秦筝。汉晋以前为十二弦,唐宋以後为十三弦,近代改革後多为二十一弦,另有二十五弦的转调筝。筝体为木制,面板上有弦柱,张丝弦或钢丝弦,按五度音阶定弦。筝的表现力丰富,技巧多样,韵味浓郁。
传统筝曲分为很多流派,主要有山东筝、浙江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等流派。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寒鸦戏水》、《陈杏元和番》、《出水莲》、《雪山春晓》等。
当代著名演奏家有:邱大成、林毛根、杨秀明、何宝泉、孙文妍、饶宁新、焦金海、林玲、王中山、李萌、周望等。
——琵琶
琵琶在隋唐 (581-618) 之前,是对抱弹拨器的统称,向前弹出称琵,向後挑进称琶。今之曲项琵琶是起源於波斯,公元四世纪传入中国。。受中国阮咸的启发,由四弦四柱增加柱位,至今已有六相、二十四品,并由唐代的木拨弹奏,改良为手指弹奏,具有丰富的表现色彩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
传统的琵琶作品分为文曲和武曲两大类。
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塞上曲》、《汉宫秋月》等,后者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现代琵琶曲的代表作主要有《草原英雄小姐妹》、《渭水情》、《彝族舞曲》等。
著名琵琶演奏家有林石城、王范地、刘德海、潘娥青、余良模、吴玉霞、张强、杨惟、陈音等。
——阮
古称秦琵琶或月琴,实为早期的一种直项琵琶,是汉代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而创制的。相传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此乐器,後人便称它为阮咸,今简称为阮。隋唐时期,阮普遍用於宫廷燕乐和民间乐舞。古代只有八个品位,今已有四弦二十四品位,并有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阮的系列。但乐队中常见的只有中阮和大阮。阮的音色圆滑丰厚,是乐队中主要的中音及次中音弹拨器,也是合奏、重奏、伴奏中不可缺少和最和谐的乐器。
阮的代表曲目有《火把节之夜》、《凤凰花开》、《松风寒》、《云南回忆》等。
著名的阮演奏家主要有:林吉良、宁勇、王仲丙、刘星、魏育茹、刘波等。
——柳琴
因其形如柳叶而得名,流行於山东、江苏安徽交界一带,是鲁南、苏北的柳琴戏、安徽泗州戏和浙江绍兴乱弹的主要伴奏乐器。原为两弦、七品的中音乐器。现用的是由
主要代表作品有《春到沂河》、《剑器》。
演奏家代表有王红艺、吴强、张鑫华、花小荣等。
——三弦
三弦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淵源,秦代的「弦鼗」被認為是三弦的前身。
早期三弦多用於伴奏民間說唱、曲藝及戲曲音樂。隨著時代和音樂的發展,三弦已經被廣泛使用在大小樂團中,成為不可缺少的常規編制樂器。
由於三弦的音色獨特,渾厚而鏗鏘有力,在樂曲中,擅長表現一些有強烈地方風格及富有戲劇性的旋律之外,常用作充實中、低音聲部和加強節奏的效果。
三弦的代表作主要有《柳青娘 万年欢》、《梅花调》等;
主要演奏家有王振先、黄桂芳、肖剑声、赵承伟等。
——扬琴
揚琴又名蝴蝶琴。原流傳於波斯、阿拉伯,約至明 (1368-1644) 末傳入中國,先在廣東一帶流行,後流傳於全國。近幾百年以來,揚琴成為中國民間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的重要伴奏樂器,特別在民間器樂合奏中,如廣東音樂、潮州弦詩、江南絲竹、客家漢樂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揚琴多用於合奏中,功用甚廣,因其具有清脆的音色,寬廣的音域,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亦有諸多獨奏曲目。
代表曲目有《林冲夜奔》、《海燕》、《昭君怨》等。
主要演奏家有:项祖华、桂习礼、郭敏清、李玲玲、瞿建青等。
拉弦乐器
——二胡
民族拉弦乐器产生时间较晚,一般认为是由古代北方奚族人使用的“奚琴”发展而来,直至宋代才开始在中原地区出现。中国的拉弦乐器有文字 记载的多达三十六种以上,一般统称为胡琴。目前常见的主要有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椰胡、坠胡、二弦、擂琴等。 FONT>
二胡,一般为红木、乌木或紫檀木制成,分琴轴、琴杆、琴筒和琴弓司部分组成。琴筒蒙蟒皮。自宋代开始在中原出现后,一直在民间流行,主要用于民歌、戏曲的伴奏,直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天华才将二胡由伴奏乐器提升为独奏乐器。近八十年来二胡已发展成音色甜美、具有高难度技巧的拉弦乐器。
二胡自本世纪上半叶开始出现独奏作品,近50年来,作品大量涌现,从传统作品到现代作品以及移植作品均有相当数量。
其中,主要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空山鸟语》、《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葡萄熟了》等。
对二胡音乐贡献较大的音乐家和演奏家有刘天华阿炳(华彦钧)、蒋凤之、刘文金等。
其他著名演奏家还有闵惠芬、王国潼、张韶、肖白镛、黄安源、宋飞、邓建栋、于红梅、马向华等。
——板胡
板胡,琴杆木制,琴筒由椰壳制成﹐正面以桐木板蒙面﹐分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低音板胡。
板胡的声音尖而高﹐音量大﹐指距小。主要用于梆子戏的伴奏,并逐步发展成为独奏乐器。
板胡的代表曲目有《大起板》、《花梆子》、《秦腔牌子曲》等。
著名的板胡演奏家主要有:刘明源、李恒、沈诚、姜克美等。
——高胡
高胡又名 粤胡﹐由二胡改造而成的高音胡琴﹐是粤剧和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高胡的声音高亢清亮﹐传统高胡的琴筒多为圆形,没有琴托﹐演奏的时候必须夹在两腿的中间﹐由两腿夹的松紧度和左腿盖住琴窗的百分比来控制琴的音色。现代民族乐团的高胡经改良之后﹐设有琴托﹐演奏的方法也和二胡一样。高胡独奏曲多为广东音乐曲,著名高胡演奏家主要有刘天一、甘尚时、余其伟等。
——中胡
中胡,中音二胡简称。约於1950年代在二胡基 础上改革制成,结构与二胡相同。琴杆较长,琴筒较大。在民族乐队里属中音乐器,使乐队音响丰满、浑厚。独奏曲有《草原上》、协奏曲有《 苏武》等。
——京胡 京二胡
京胡产生于乾隆末年﹐随着京剧的形成﹐为适应京剧的伴奏﹐从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京胡琴杆和琴筒均为竹制,琴筒蒙蛇皮或乌鱼皮,京胡的音量大﹐音色高亢、穿透力强。主要用于京剧的伴奏,独奏曲目一般为京剧曲牌。如《夜深沉》、《劝君王》等。
京二胡是为了在融和京胡在京剧乐队中的音色而制成的一种比京胡大,比二胡小的拉弦乐器。音色也介于京胡和二胡之间,木制,蒙蛇皮。一般也用于京剧伴奏,很少独奏。
——有关低音拉弦乐器
为适应现代民族管弦乐队发展的需要,音乐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传统拉弦乐器的基础上,研制改革出类似于西洋大提琴、低音提琴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制改革出的低音拉弦乐器有:大胡、低胡系列;革胡、低音革胡系列;大马头琴、低音马头琴系列;拉阮、低音拉阮系列等等。由于改革出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在性能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现今绝大多数民族管弦乐队采用西洋大提琴、低音提琴作为民族管弦乐队的低音拉弦乐器。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泛指由敲击而发音的乐器。中国打击乐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应用广泛。除了能够在管弦乐中加强乐曲的节奏、营造丰富多采的音色变化外,更能够组合起来独立演奏,而不同类型敲击击器合奏亦各具独特表现力。
民族乐团所使用的打 击乐器,基本上由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及西洋打击乐器两套所组成,其中各包含有固定音高与无固定音高乐器。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由金属类(如大锣、小锣、云锣、各种钹、铃、钟等)、竹木类(如拍板、竹板、梆子、木鱼等)和皮革类(如大鼓、排鼓、单皮鼓、手鼓等)组成;西洋打击乐器则包括如定音鼓、木琴、管 钟、钢片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大钹等。
民族器乐重奏 齐奏
——民族器乐重奏
重奏是指由多个乐器声部相组合,并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器乐演奏形式。中国的民族器乐重奏的历史较早,但长期以来,一般都将重奏称为“合奏”,“民族器乐重奏”的概念主要是近50年才予以界定,与齐奏、合奏等相区别。
与西洋重奏音乐相比,民族器乐的重奏大多没有固定的形式,主要视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创作意图而定。
目前,较为常见的重奏形式主要有:
弹拨乐五重奏(扬琴、筝、琵琶、三弦、柳琴兼阮)
丝弦五重奏(扬琴、筝、琵琶、柳琴兼阮、二胡)
弦乐五重奏(高胡、二胡、中胡、大革胡、低音革胡)
民族音乐中重奏及小型合奏有时也被称作是“民族室内乐”
重奏代表形式介绍--丝弦五重奏
乐器组成 :琵琶、筝、扬琴、柳琴兼阮、二胡
始创于20世纪60年代,成型于80年代
上海音乐学院
作品往往不限于传统音乐的一些织体写法,大胆借鉴西洋弦乐重奏的写作技巧
——民族器乐齐奏
齐奏是一般是指所有乐器均演奏同一个声部的演奏形式。
常见的民族器乐齐奏形式主要有:
二胡齐奏
琵琶齐奏
阮族齐奏
古筝齐奏
——小型器乐合奏及地方乐种
合奏慨述
与重奏、齐奏相比,合奏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多声部
每个声部可由多名演奏者共同承担
不同声部在乐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同功能组的作用
规模较大
根据民族器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我们往往将合奏区分为传统的中小型合奏和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
——传统中小型器乐合奏
常见的形式有
丝竹乐(弹拨、拉弦、竹制吹管乐器为主)
弦索乐(弹拨、拉弦乐器为主)
吹打乐(吹管乐器、打击乐器为主)
清锣鼓乐(打击乐合奏)
弹拨乐合奏
拉弦乐合奏
地方乐种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音乐习惯,民族器乐演奏在各地逐步形成较为固定且有着浓厚地方音乐风格的合奏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地方乐种”;
目前常见的地方乐种主要有:
丝竹乐类: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 潮州弦诗 福建南音
吹打乐类:河北吹歌 苏南吹打 河北吹歌 晋北鼓乐 潮州大锣鼓
清锣鼓乐类:绛州鼓乐 十番锣鼓 威风锣鼓 土家族打溜子
弦索乐类: 弦索十三套 河南大调板头曲
代表乐种介绍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乐,泛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民间丝竹合奏乐,其中以流传于上海一带的乐曲为主。丝竹音乐将丝弦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来演奏,有时加上一点轻打乐器,起点缀作用。江南丝竹的合奏乐器,常用的有:丝弦的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竹管的笛、箫、笙和小件打击乐器鼓、板等。其中以二胡、笛、箫为主。江南丝竹是民间风俗音乐,多与民间的婚丧喜庆及庙会活动联系在一起。其音乐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多采用加花变奏的手法发展旋律。江南丝竹的传统曲目中著名的有所谓“八大曲”,如《行街》、《三六》、《中花六板》等。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丝竹合奏乐。它从民族传统器乐曲、民间小调、戏曲曲牌音乐等衍变、发展而来,形成别具风格的乐钟。广东音乐最初是作为粤剧的过场音乐,故也称为“过场谱子”或“小曲”等。后产生了不少可独立演奏的乐曲,并流传到外省,便被称为“广东音乐”。现存的广东音乐中的传统曲目及改编曲,有近百首。广东音乐在音乐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其旋律流畅、节奏轻快、音色明亮,富有南国情调。代表乐曲有《旱天雷》、《雨打芭蕉》、《平湖秋月》。广东音乐的演奏乐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影响比较大的传统演奏形式是软弓组合的“传统五架头”,即由高胡、椰胡、秦琴、笛箫、扬琴五件乐器组成的组合。
——潮州弦诗
潮州音乐是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民间器乐演奏的统称,乐曲种类繁多,主要有弦诗、笛套古乐、细乐、庙堂乐、潮州汉乐、潮州大锣鼓、笛套锣鼓、小锣鼓、苏锣鼓等。
潮州弦诗乐是潮州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主要演奏的乐器有头弦、二弦、提胡、小三弦、琵琶、秦琴、扬琴、笛子等。
潮州弦诗乐的调式非常具有特点,有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反线调四个主要调式。
例如:潮州弦诗乐把传统五声调式的 5 6 1 2 3 五个音分别以汉字“二、三、四、五、六”来标记,其中,重三六调即为“ 5 7 1 2
很多学者认为,潮州音乐是唐宋音乐的“活化石”。
——绛州鼓乐
流行在山西绛州一带,绛州即今天的山西新绛县。一般以演奏套曲为主,套曲中的每个曲牌亦可独立成章。绛州鼓乐气势浑厚、热烈豪放,在演奏上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华彩段的演奏,能充分运用鼓和鼓槌,以至于鼓架,调动每个部位最佳的音响区进行打击,使发出的声韵别有地方风味。
——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是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村镇。用吹奏乐器演奏民歌、小调和戏曲的曲调,故名。以管子、唢呐、海笛为主奏乐器,伴以笛子、笙以及锣、鼓、梆子等各种打击乐器,有时后也有一些丝弦乐器。音乐风格粗犷、活跃。传统曲目有《小二番》、《放驴》、《得胜令》等。多在农闲、节日或者婚丧喜庆场合演奏。
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
——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
从广义上讲,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都属于民族管弦乐队,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组合原则和规模,与传统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都不尽相同,所以习惯上把民族管弦乐队专指是现代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型民族管弦乐队。
从清朝后期开始,西方音乐的理论不断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西洋管弦乐队的组织原则和规模逐步为国人所了解和接受,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仿照西洋管弦乐队的模式,建立由中国乐器组合建立而成的民族管弦乐队。这种民族管弦乐队与传统的民族器乐合奏在理念上有很大的区别,在“合奏”的概念范畴上更加接近西方的管弦乐队。
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成立,这个乐会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大同乐会还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了一批适合于这种新型乐队演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郑觐文、柳尧章根据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队在建国后有了更大的发展。1953年,中央广播乐团成立,其所属的民族乐队(即今天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确立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最初编制。直到今天,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基本上仍然采用这种编制。同时,广播民族乐团移植、改编和创作了大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的数量。并涌现了彭修文这样的专门从事民族管弦乐队指挥、创作的优秀指挥家、作曲家。不过,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至今仍未完全定型,还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50年代后,民族管弦乐队得到迅速发展,民族管弦乐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均建立了一批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团,除了职业乐团外,民间非职业乐团和学生乐团也纷纷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大型民族管弦乐团一般在40-100人间,乐团分为4个声部组。
吹管乐声部 (梆笛、曲笛、新笛、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高音唢呐、中音唢呐、次中音唢呐、低音唢呐、管、中音管)
弹拨乐声部 (柳琴、扬琴、琵琶、中阮、大阮、三弦、筝)
打击乐声部 (定音鼓、排鼓、云锣及各类锣鼓镲等)
拉弦乐声部 (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
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
从广义上讲,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都属于民族管弦乐队,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组合原则和规模,与传统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都不尽相同,所以习惯上把民族管弦乐队专指是现代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型民族管弦乐队。
从清朝后期开始,西方音乐的理论不断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西洋管弦乐队的组织原则和规模逐步为国人所了解和接受,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仿照西洋管弦乐队的模式,建立由中国乐器组合建立而成的民族管弦乐队。这种民族管弦乐队与传统的民族器乐合奏在理念上有很大的区别,在“合奏”的概念范畴上更加接近西方的管弦乐队。
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成立,这个乐会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大同乐会还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了一批适合于这种新型乐队演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郑觐文、柳尧章根据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队在建国后有了更大的发展。1953年,中央广播乐团成立,其所属的民族乐队(即今天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确立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最初编制。直到今天,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基本上仍然采用这种编制。同时,广播民族乐团移植、改编和创作了大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的数量。并涌现了彭修文这样的专门从事民族管弦乐队指挥、创作的优秀指挥家、作曲家。不过,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至今仍未完全定型,还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50年代后,民族管弦乐队得到迅速发展,民族管弦乐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均建立了一批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团,除了职业乐团外,民间非职业乐团和学生乐团也纷纷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大型民族管弦乐团一般在40-100人间,乐团分为4个声部组。
吹管乐声部 (梆笛、曲笛、新笛、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高音唢呐、中音唢呐、次中音唢呐、低音唢呐、管、中音管)
弹拨乐声部 (柳琴、扬琴、琵琶、中阮、大阮、三弦、筝)
打击乐声部 (定音鼓、排鼓、云锣及各类锣鼓镲等)
拉弦乐声部 (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
代表作曲家
彭修文 刘文金 李焕之 关乃忠 卢亮辉 钱兆熹 金 湘 徐景新
金复载 唐建平 顾冠仁 马圣龙 吴 华 赵季平 郭文景 谭 盾
苏文庆 潘耀田 郭亨基 刘 湲 赵咏山 张式功 刘 星 罗永晖
张式业 关圣佑 罗伟伦 杨春林 杨乃林 何占豪 陈能济 王建民王惠然
代表指挥家
秦鹏章 彭修文 刘文金 吴大江 胡炳旭 关乃忠 阎惠昌 石信之 楚世及
李执恭 瞿春泉 王永吉 叶 聪 杨春林 郑朝吉 王甫建 彭家鹏 张列
陈中申 许知俊 吴朝胜 李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