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及方法
更新时间:2009/3/12 23:29:00访问量:(0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及方法

 

美术教育活动的实质是创造性的活动,专门研究幼儿活动的日本专家板光彦先生认为: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也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儿童由于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也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在绘画中常常画出与人们主观认识不同的形象,恰好与现代派绘画的表现手法有着相似之处,发人深醒,令人喜爱。但他们的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潜意识的萌动渐渐消失了。另一种则受到外界对绘画作品像不像标准的约束,自我受到挫伤,渐渐地受到客观物象的束缚,逐渐影响原有的主观感受。 

实际上,儿童的这种自我表现意识是非常可贵的。它可以帮助儿童认识自我,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这种自信力将为他们的心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引入表现性教学思想可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投入美术活动;可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以客观事物为表现对象,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并不断将其补充发展,从而达到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自我意识和培育完善健全人格的目标。

 

传统美术教学与表现性美术教学。   

当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两重功能,其一是帮助学生实现本我;其二是帮助他们实现超我。发展学生的个体性,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特的人类存在,帮助他们实现潜能的开发是目前素质教育下教师的首要任务。通常一个教师所要面对的是几十个个性、爱好有着明显差异的学生,她的职责是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学生可以分为“视觉型”和“触觉型”。这两种类型的儿童在人物刻画、情感表现、运动表现及空间表现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视觉型”儿童对写生物体逼真的模仿、精细的描绘、出色的立体空间表现能力明显优于“触觉型”儿童,而“触觉型”儿童独特的不拘常规的内心体验和以平面表现为主的绘画形式却是“视觉型”儿童所欠缺的。传统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以专业美术人员的造型能力为目标,对观察和表现都设定了较高的要求,使理解力还不强的低年级学生难以达到。它容易把学生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他们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

表现性美术教学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课程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提倡提倡发挥学生的艺术直觉,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将观察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的表现。通过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过程,激活文本课程,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它都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就使课程内容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课程意义也被不断地提升。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了审美能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确立了自信心,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感受。

表现性美术教学的实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说:“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儿童提供更多和仔细观察的机会和用于标示和改善鉴别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这一革命性教学观念把激发更多的创新思想、发展新观念和提高观察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它表明:用单一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达不到这一目标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大潮中,笔者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探求多种不同的美术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作了新的尝试,引导学生以表现性美术教学的要求,观察对象,表现对象。

特征为主进行观察和表现。

传统美术教学中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客观事物的大小、形状、比例、质感、肌理等客观属性,在观察伊始就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了限制。而在把握住对象主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夸张等艺术加工,是审美心理素质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对象时注意抓住其主体特征,不拘泥于现有形态,在画面中进行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直觉印象。这样的观察和表现方法,不仅使学生观察了事物本身的特征,同时又考虑到与之相关的物体和环境,延伸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了学生在观察中的主观能动性。

2、联想地观察和表现。

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迷人的魅力,在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积累,并引起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和诗人,他们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会使其在绘画时产生各种联想,一任思维纵横驰骋。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天性挖掘、彰显出来,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客观属性的基础上,对它与其它事物相通、相似之处进行审美的联想和艺术加工创造。例如:在《会说话的手》一课中,用不同的手势让学生联想其不同含义:翘起大拇指表示赞许;伸出食、中指表示胜利;紧攥拳头表示愤怒等。结合电教手段,做手影游戏,引导学生联想该手势与其它事物的相通之处,如:联想为鸽子、公鸡、天鹅、狗等,赋予手势以艺术生命,不同的手势通过欣赏者的联想转化为其它艺术形象。教师可通过学生联想性地观察挖掘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客观事物进行超客观的表现。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3、超现实的观察和表现。

这种观察和表现要求学生不局限于已有的客观条件,还要根据现有的条件扩大和补充观察的范围。例如:在《亮眼睛》一课中,教师先请学生通过带来的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再观察别人的眼睛,初步了解眼睛的结构。再观察在瞳孔中看见了什么,进而联想:当眼睛看风景、看人物、动物等时,瞳孔上会有什么形象。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观察和表现的范围随之也广了。学生的作业异彩纷呈、百花齐放:有的眼睛里装着蓝天白云,有的眼睛里百花齐放,有的眼睛里白雪皑皑,有的眼睛里盛满笑意――此时的眼睛已不是本意上的眼睛,已演变为一个具有联想功能的特殊的画框,犹如园林中的漏窗,为学生的自由联想提供新的空间。变静态的形象为动态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创造空间,扩大了学生的经验范围,将学生游戏的天性迁移到观察、表现活动中。

表现性美术教学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表现性美术教学不以统一的模式来要求学生,而是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对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夸张和转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将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渗透到对事物的观察中去,加强了人、物间的交流,易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扩充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建立健全的人格。

表现性美术教学通过美术的形式从另一层面、另一视角让学生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在这一活动中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新的认识,也使教师更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我意识,不断地帮助他们充实和扩大已有的经验世界。

最新评论